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半年初见成效。

母婴育儿 2024-06-13 浏览(150) 评论(0)
- N +
数据来源:《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制图:蔡华伟数据来源:《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制图:蔡华伟核心阅读

初次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未成年网民的规模不断扩大...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7.2%。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此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

互联网完全融入了学习和生活。未成年人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便捷,但也面临不良信息传播等风险。《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障。

如今《条例》已经实施半年了。近半年来,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有哪些新表现,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各方如何落实相关要求,保护儿童不上网?记者进行了采访。

未成年人上网需要各方守护。

北京市民孙洁(化名)发现自己上小学的儿子总是半夜偷偷拿手机“刷”短视频。“我明确设定了青春模式。晚上10点以后,我需要父母输入密码才能登录。我还怎么玩?”

通过秘密观察,孙洁发现了原因。“即使使用了青少年模式,只要孩子退出当前帐户,并使用另一个手机号码重新注册新帐户,就可以避免使用青少年模式。”孙洁说,“我认为这种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很难严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不良信息传播、短视频、游戏成瘾、网络诈骗、窃取个人信息...长期以来,涉及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乱象一直备受关注。其中,平台保护措施不够严格合理,是未成年人面临网络风险的重要来源。

此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要求移动智能终端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应当经其父母验证确认后,方可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或恢复出厂设置。”平台应该为未成年人设置更合理、更严谨的模式,防止措施流于形式。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说。《规定》还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及时修改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并每年向社会公布防沉迷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监护人的网络素养也至关重要。《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8.7%的家长表示不太了解互联网,主要上网行为是看新闻或短视频。此外,7.8%的家长表示他们不会上网。

“大约四分之一的父母认为他们依赖互联网,这可能会对他们管理孩子的网络行为产生影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部分监护人自身网络素养不够高,加剧了未成年人上网相关问题。

此外,技术的进步也给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带来风险。某短视频平台负责内容安全的产品经理王晓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向未成年人传播不良信息的风险。以一些“秘密聊天软件”和AI绘图软件为例,普通的监控方法有时会失败。

有针对性地提高监管和执法效率

2023年,上海某法院的一则判决引发社会关注:一款游戏培训APP通过其平台以“出票返现”、设置“专区”等形式鼓励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进行商业化、大规模培训交易,最终被法院判处不正当竞争罪。

其中,法院特别指出,代练APP破坏了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未成年玩家可以通过接受代练订单的方式不受时间和时长限制进入游戏系统,增加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本案中,我们作出了诉前禁令,被申请人当时停止了行为。这表明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鲜明态度。”该院知识产权法庭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条例》等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多个层次和维度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中的合法权益。以“游戏代练”案例为例,《规定》明确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统一电子认证系统等必要手段验证未成年人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

然而,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乱象不断以新形式出现,给监管提出了新课题。

“不良信息的治理正在逐步优化和完善,但这类信息的内容和传播渠道呈现出不断迭代、裂变和快速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在未成年人社区、群体等相对隐蔽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一些亚文化形态和趋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伟建议,将治理重点从关注具体信息内容转向治理整体生态氛围。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建议,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平台的要求应从单纯的负面信息消除模式转向正面社区氛围的引导和塑造,对带有明显不良导向的社区氛围应通过平台规则和社区公约进行管控和引导。

网络平台必须承担自律责任

最近,许多平台正在加紧升级和改进青少年模型和未成年人模型:Aauto Quicker已形成八大功能的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模型,包括限制未成年人的私信功能,限制陌生人关注未成年人,隐藏未成年人的地理位置;西瓜视频将从2024年起强制14岁以下用户进入青少年模式。

“网络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振辉表示,互联网平台应做好内部自律,落实《未成年人模式规定》的相关要求,严格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内容和行为。

“如果仅仅依靠未成年人模式,网络素养的培养不是长久之计。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适应现实网络生态,教育引导需要‘授人以渔’。”林伟说。

专家建议,互联网平台应承担自律责任。一方面应积极净化全平台内容,另一方面应增强保护措施,让青少年在受到侵害时得到及时帮助,安全放心地触摸网络世界。

“我们完全理解你的处境。现在我们需要核实相关信息。如情况属实,相应消费将退回您的账户。”在四川成都的腾讯未成年人守护营地,工作人员正在与一名疑似被电话诈骗的未成年用户进行沟通,相关部门也及时获悉了可能的违法线索。营地通过全国服务热线和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小程序,为用户提供申请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退款渠道,并设立专门小组受理未成年人综合网络问题。

共同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除了风险防范思路,也要看到网络为未成年人自我发展和教育提供的积极赋能价值。”刘晓春说。

不久前,一段物理科普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手机屏幕上,一位老师手持废旧材料改造而成的“闪电棒”,对准教室里悬挂的台灯。“魔杖”顶部出现了一道弧线,点亮了灯。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他开始讲解“特斯拉线圈”现象背后的知识点。

江西景德镇的物理老师夏振东发布了这个“闪电员工”视频,获得了220多万个赞。

据了解,去年,Tik Tok与科普中国共同启动了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旨在创作一系列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科普视频。今年,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教中心和Tik Tok联合推出2024年“流动科普课”,组织“科普达人”为乡镇中小学生提供趣味科普课程。

在网络和其他部门开展的全国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行动中,青少年的数字素养也被作为重点之一。近年来,各类网络平台纷纷推出主题活动,以数字技术助力未成年人健康发展。

对此,山东政法大学教授王表示,《条例》沿用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专设一章对网络素养促进作出规定,体现了将素养促进放在首位的预防性保护理念。各方要进一步落实相关要求,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

除了平台和监管部门,家长和学校在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方面同样重要。“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都应该参与进来。只有各方共同努力,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严立华说。

来源:人民日报

标签: